善
凡是改善、提升了人的生活,
滿足和增進了人的需要和人的幸福的建筑;
或者從更抽象的意義上說,
凡是運用合乎人性化的尺度,
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予以肯定,
以及對人的存在與發(fā)展的狀況全面關懷的建筑,
都是善的建筑。
究竟是什么構成了一座好的建筑?
對建筑的善惡評價,實際上有其歷史的淵源與悠久的傳統(tǒng)。從人類建筑文化的起源及發(fā)展歷程來看,建筑所表現(xiàn)出的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精神意義和價值尺度,使人們很早就認識到人類的建筑活動是一種具有價值負載的活動,凝結了一個社會政治的、宗教的、文化的、精神的諸多特性。這其中,尤其內(nèi)含豐富的倫理道德成分。
在我國,傳統(tǒng)建筑及城市營建是禮制秩序的象征,是封建等級倫理的表達工具。由于在社會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和生養(yǎng)死葬的各個層面都要納入禮的制約之中,所以,作為起居生活和諸多禮儀活動物質(zhì)場所之建筑,便屬于國家儀典的范圍,理所當然要發(fā)揮“養(yǎng)德、辨輕重”,維護等級制度的社會功能。
在西方,對普遍的善的追求是建筑學固有的內(nèi)容。馬里奧•博塔(Mario Botta)指出:
維特魯威的“三原則”看似簡單,卻蘊含普適而雋永的價值,在建筑理論史上流傳甚久,影響至深。當今時代,重新強調(diào)建筑善之意義,有特定的時代背景。從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以來,西方建筑界進入了對現(xiàn)代主義建筑運動進行反思的時期,出現(xiàn)了建筑價值標準混亂、城市居住環(huán)境惡化、建筑職業(yè)倫理缺失等多重危機,促使人們思考建筑中的社會及倫理問題。這些問題引發(fā)了人們對建筑善惡問題、建筑的倫理本質(zhì)與社會責任的深層思考。
那么,一些風格之惡俗,審美之奇缺,讓人厭惡并產(chǎn)生不良價值導向的丑陋建筑不正是違背建筑善的要求嗎?例如,入選美國CNN旗下生活旅游網(wǎng)站評選的全球最丑十大建筑的沈陽銅錢造型的方圓大廈以及河北鹿泉靈山景區(qū)元寶型的“財富塔”,都是用惡俗的建筑形態(tài)來彰顯對金錢的膜拜,隱喻了一種金錢至上的不良價值觀。
同樣,如果我們“回歸基本原理”,以維特魯威的建筑三原則作為判斷建筑善惡的基本標準,那么,我們城市中那些不實用、不美觀,尤其是不經(jīng)濟的建筑還少嗎?英國學者戴維•史密斯•卡彭(David Smith Capon)在對西方建筑學與哲學的范疇史作比較研究的前提下,提出了構成好(善)的建筑的幾個原則,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功能的有效性”。
然而,堪憂的是,在西方往往大多只是在書本、雜志或展覽會上才出現(xiàn)的造型歪七扭八、追求視覺吸引力的畸形建筑,卻在我國某些大城市,動輒以多花費幾億甚至十幾億的代價變?yōu)楝F(xiàn)實。這些只顧形式、不顧造價經(jīng)濟與結構合理性的建筑,難道稱得上是好建筑嗎?
更為緊迫與重要的問題是,在城市環(huán)境質(zhì)量不斷下降、人與自然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許多大量采用反光建材或玻璃幕墻作外部裝飾,甚至搞全玻璃立面或透光屋頂、水晶球屋頂造型的商業(yè)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地標建筑,尤其是競相比高的摩天大樓,幾乎都是耗能大戶,并加劇了城市熱島效應和地面沉降災害。
深圳圖書館新館
撐傘讀書
深圳圖書館新館由日本建筑師磯崎新主持設計,其東面的水幕和三維玻璃幕墻曲面設計如同“豎琴”,雖然造型獨特,但在炎炎夏日卻給讀者帶來了較為強烈刺眼的日曬光照,出現(xiàn)了讀者撐傘讀書的窘?jīng)r,既不人性化又浪費資源。
建筑是一種最大眾化的,甚至被稱為一種“強迫性”的藝術。因為無論它們是美是丑,是善是惡,我們都居于其間,具有強迫接受的不可選擇性。正因為如此,建筑擔負著其他藝術無可替代的審美教育和情感熏陶功能。同時,建筑不僅為人類的居住及其活動服務,建筑還是一種存在方式和精神秩序,能夠給人提供一種在大地上真實的“存在的立足點”,使人類的身體與心靈有所庇護與安頓。